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碳中和深度研报:背景、意义和实现路径

2022-04-21 18:27
光锥智能
关注

04

意义:中国有必要举全国之力来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能源技术新革命|深度研报

碳中和绝不仅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以及为我国提供政治博弈手段。对中国来说,实现碳中和有重大且长远的价值。

1.  保障能源安全“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对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很高。根据IEA和BP统计,中国已于2017年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并于2018年取代日本成为最大的天然气净进口国。2020年,中国消费的石油和天然气中分别有超过70%和45%来自进口。一旦像马六甲海峡这样的运输通道被封锁,我国的能源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化石能源的分布情况和储量是中国不能决定的,但如果能用风、光等全球分布相对均衡的新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将打破我国资源过度依赖海外进口的现状。而利用这些新能源的关键,取决于技术水平和制造业能力。未来在新能源利用领域的技术成熟后,中国有望从“化石能源进口国”转型为“新能源生产能力出口国”。在过去十年,中国在许多清洁能源技术的制造领域已经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加快能源转型将巩固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技术价值链中的地位。2.  提供发展动能

索洛模型(Robert Solow Model)常被用于解释经济增长、帮助国家寻找发展动能。在索洛模型中,“技术增长率”(即“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有着持续且巨大的价值。根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的测算,在1980年到2010年,中国的“技术增长率”维持在4%~5%的水平,但在2010年到2018年之间,随着中国已经逐渐完成工业化,“技术增长率”下降到了2%。

在《碳中和与中国经济增长逻辑》一文中,刘俏认为,“碳中和”将促使中国在很多的底层技术上进行研发投入,从而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能。与“再工业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新基建”(再工业化所需的基础设施)、“更彻底的改革开放”等其他选项相比,刘俏等学者认为,碳中和“是新发展阶段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最大动能”,能带来更大的“经济社会系统性的深刻变革”。事实上,中国已经开始在“十四五”规划中制定具体的行动。根据国务院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中国力争将下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设备、新能源车辆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GDP中的份额从2019年的12%左右提高到2025年的17%。

05

选择:中国将以“减排为主、吸收为辅”的思路实现碳中和

“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这两件事都有助于实现碳中和,但谁主谁次,决定了不同的碳中和技术路线。

碳中和:能源技术新革命|深度研报

1. 减少碳排放“减少碳排放”将注意力主要放在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上,需要对经济体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做出大规模的调整。对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型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国家来说,存量上的调整更加“伤筋动骨”,因为我国能源被大量消耗在基础制造业(如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进行减排难度巨大,而且,考虑到我国大量信贷流向基础制造业的企业,一旦减排过程中稍有不慎,不仅大量资产和资源会被浪费、闲置,还可能造成大量坏账,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

2. 增加碳吸收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吸收排放出的二氧化塘,就可以只做增量投入,不涉及存量改造,短期内社会经济运行不会受到较大影响。具体来说,“增加碳吸收”这条路径主要分成“生物固碳”和“技术固碳”两个思路来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的再次利用。

2.1 生物固碳首先讨论“生物吸碳”。这个思路又可以分成两大类:林业碳汇和海洋碳汇。

  • 林业碳汇

森林可以通过其自身的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储存起来。吸收进来的二氧化碳一部分随着植物和土壤的呼吸、植被的死亡、人工的砍伐等释放出去,剩余的部分可以被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形成碳汇。

然而,在讨论森林对碳排放的影响时,需要同时考虑植物呼吸作用、死亡后燃烧等因素释放的二氧化碳。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的潘家华教授提出过“气候中性碳”理论:该理论认为,从最新的生态学研究来看,森林吸收的碳和排放的碳基本相等,无法对气候产生影响。除此之外,已有大量研究指出,造林并不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最有效的手段,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比如,在高纬度地区造林反而可能降低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造成升温;再生林达到原始森林固碳能力需要几十、上百年;人工林树种单一且往往在成熟前就再次被砍伐等。

  • 海洋碳汇

海洋碳汇(“蓝碳”)的概念,是相对于陆地生态系统中被植被和土壤固定的“绿碳”所提出的,指的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和存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根据联合国的测算,有大约93%的碳都被暂时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近三分之一也是被海洋吸收的。因此海洋是与森林等陆地生态系统同等重要的“碳库”。

海洋碳汇的发展重点聚焦在红树林、海草床、盐沼三大蓝碳生态系统上。尽管它们的覆盖面积相较海床整体面积虽微乎其微,但其能捕获和存储大量的碳,并将这些碳长期埋藏在海洋的沉积物中,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做好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就等于是在增加碳吸收。

不过与林业碳汇一样,针对海洋碳汇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有研究指出,海洋中的碳很可能处在循环状态,短时间看可以增加,长期看,排放和吸收也是相等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依靠碳汇来进行碳吸收的思路有巨大的争议,目前尚未能形成统一共识。2.2 技术固碳其次讨论“技术固碳”:尽管美国等国将其作为碳中和的主要路径,但技术固碳目前经济成本高昂。另一方面,技术固碳的“碳成本”也很高:制造、运输碳捕捉相关设备、碳捕捉设备工作都是需要消耗能源、产生碳排放的。因此,在技术固碳能够被大规模、低成本和低碳排放地应用之前,技术固碳无法成为实现碳中和所主要仰仗的手段。 2021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降低到80%左右;到2030年,降到75%左右;到了2060年,比重要降低到20%以下。另外根据《中国2030年能源电力发展规划研究及2060年展望》中对各类型能源装机量的占比规划,我们进一步确认了中国选择了以“减少碳排放”为主,“增加碳吸收”为辅的路径。

碳中和:能源技术新革命|深度研报

结合上文的讨论,我们认为中国选择减少碳排放的这一条路径主要有如下三条理由:

  • 借助碳中和相关的底层技术研发,为中国寻找下一个经济增长的引擎

  • 摆脱能源体系过度依赖他国的现状,改善中国的能源处境

  • 增加碳吸收相关的技术目前太不成熟,且能够起到的作用有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